龚海红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儿科
1.毛周角化症
毛周角化症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表现为毛囊口附近的角质增生,导致形成米粒状小疙瘩。这种情况多发生在面部、上臂或大腿,大多数与遗传和皮肤屏障功能有关。通常不痒、不痛,可能在冬季加重,夏季缓解。
2.皮肤干燥
干燥导致皮肤角质层增厚,也会形成类似小疙瘩的表现。儿童的皮脂腺尚未完全发育,皮肤屏障功能相对较弱,因此容易出现这种现象。
3.过敏性皮炎
环境中的过敏原(如花粉、灰尘螨、动物皮屑)或食物过敏,可能会诱发皮肤局部丘疹。此类小疙瘩往往伴有瘙痒感,有时还会因抓挠而加重。
4.汗管瘤或粟丘疹
这种情况通常由汗腺堵塞引起,也可见于儿童,呈现出光滑的小疙瘩,多无明显自觉症状,且不影响健康。
5.真菌感染
如果同时伴有脱屑或红斑,需警惕是否存在真菌感染,如头癣或面癣,应进行明确诊断。
6.其他病理性原因
一些罕见疾病也可能导致类似皮肤损害,例如病毒疣或结节病。这类情况通常需结合全身症状进一步判断,并非单纯局限于面部。
针对以上问题,可采取以下初步处理措施:
避免用力抓挠,以防局部感染。
每日清洁皮肤后涂抹温和保湿霜,保持皮肤湿润。
注意饮食均衡,避免摄入可能致敏的食物,如海鲜、坚果等。
若症状持续存在或伴随红肿、渗液等表现,应及时就医,明确具体诊断并接受治疗。
虽然上述原因多为非严重性疾病,但若长期反复或伴随其他异常症状,应高度重视并进行医学评估以排除潜在隐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