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宁副主任医师
南京脑科医院 中医科
1.局部反应:在针灸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会出现轻微红肿、瘙痒或淤血,这是由于针刺刺激了皮肤及浅层组织导致的小范围炎症反应,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即可消退。
2.头晕或其他不适:少数人在接受针灸时可能会出现头晕、出汗、恶心等症状,尤其是在饥饿或疲劳状态下接受治疗。这种情况可能与个人对针刺的敏感性或治疗时身体姿势不当有关。
3.感染风险:如果针灸器具未进行严格消毒或操作环境不卫生,可能会导致局部感染。不过正规医疗机构使用的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可以大幅降低这种风险。
4.神经或血管损伤:若操作不当,针刺可能误伤较深层的神经或血管,引发持续疼痛、麻木或小范围出血。这种情况较为罕见,多见于经验不足的施术者。
5.潜在禁忌症:对于患有出血倾向疾病的患者,如血友病、严重贫血或者正在服用抗凝药物的人群,针灸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孕妇在某些穴位进行针刺可能引发子宫收缩,因此需谨慎。
针对肾小球肾炎这样的慢性疾病,针灸常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帮助缓解症状或者调节脏腑功能,而不能代替医学上的基础治疗。在接受针灸治疗前,应咨询相关专业医生,根据自身病情综合评估适用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