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胸外科
1.病理机制:
间质性肺炎:主要特征为肺间质的慢性炎症,导致肺泡壁增厚和气体交换功能下降。其发病机制主要涉及免疫系统异常、感染或药物反应。
肺纤维化:主要特征为过度的胶原蛋白沉积和肺组织瘢痕形成,使肺组织变硬、弹性下降,从而影响呼吸功能。常见原因包括长期暴露于有害物质、自身免疫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以及未明原因的特发性肺纤维化。
2.临床表现:
间质性肺炎:早期症状包括干咳和呼吸困难,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疲乏、体重减轻及胸痛等症状。急性期可能会有明显的全身炎症反应,如发热和白细胞升高。
肺纤维化:主要症状是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尤其是在运动时加重。还可能出现持续干咳,并且在疾病晚期可能会导致低氧血症和肺心病。
3.诊断方法:
间质性肺炎:诊断通常依靠胸部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以及支气管镜检查,以评估肺部间质的炎症程度。有时还需要活检以确定具体类型。
肺纤维化:诊断依赖于高分辨率CT扫描显示肺部网格状改变和蜂窝样影像,也可通过肺功能测试检测到限制性通气障碍和弥散能力下降。确诊往往需要肺活检以评估纤维化程度。
4.治疗方法:
间质性肺炎:治疗通常包括抗炎药物如皮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如果由感染引起,则需要相应的抗生素治疗。
肺纤维化:目前没有完全逆转肺纤维化的治疗方法,但抗纤维化药物如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可以减缓疾病进展。氧疗和肺康复也对部分患者有帮助,严重病例可能需要考虑肺移植。
间质性肺炎和肺纤维化虽然都影响肺部功能,但前者主要是炎症性反应,后者则是不可逆的瘢痕形成。治疗策略和预后差异很大,需根据具体病因和病情决定合适的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