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传伟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 眼科
1.光学焦点与视网膜位置不匹配:在正常视力下,平行光线经过角膜和晶状体的折射后,准确聚焦在视网膜上。而在近视情况下,眼球前后径(即眼轴)过长或角膜、晶状体屈光度增加,导致焦点落在视网膜前方,使远处物体的图像模糊不清。由于视觉信号的处理依赖于视网膜上的清晰成像,模糊成像会延迟甚至干扰大脑对物体的准确识别。
2.视觉信息传递受影响:当影像未能正确聚焦于视网膜,光刺激信号的强度和清晰度下降,视锥细胞无法有效捕捉完整信息。这使得视神经的信号传递效率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大脑对视觉信号的解读速度因此减慢,表现为“滞后”的主观感受。
3.动态视觉中的时间偏差:近视者在观看动态物体时,因为需要额外的注意力去辨认模糊的影像,可能导致目光追踪过程的反应时间延长。例如,一项研究发现,高度近视者的动态视觉功能比非近视者降低5%-15%,这意味着他们感受到的视觉信息流动性相比实际情况略有延迟。
4.高阶像差的作用:近视眼往往伴随着高阶像差的增加,这种像差会进一步破坏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特别是在低光照条件下,瞳孔放大使得边缘区域的光线折射误差加剧,造成成像滞后更加明显。
避免这种现象可以通过佩戴合适的矫正镜片(如框架眼镜或隐形眼镜)或选择角膜塑形术等方法,将光线重新聚焦到视网膜上,从而缓解视网膜前成像带来的问题。同时需要注意合理用眼和定期眼科检查,以防止近视度数进一步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