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蔚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普通外科
1.白苔的形成原因:
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常导致胃炎,部分患者的胃黏膜会分泌较多粘液或代谢产物,表现为白苔的形态。幽门螺杆菌阳性率可高达40%-50%甚至更高,与生活习惯和地理环境有关。
慢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时,胃黏膜的炎性渗出物或脱落的上皮细胞堆积,可能形成白苔。此类改变在亚洲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20%-30%。
真菌感染:念珠菌性胃炎较为少见,但在免疫功能低下、长期应用抗生素或老年患者中偶有发生,可造成白色的斑点或苔样改变。
胃酸分泌异常:胃酸减少或抑酸药物的长期使用可能改变胃内生态环境,使得白苔更容易形成。
2.白苔的临床意义:
需要与正常胃黏膜区分。正常黏膜一般呈粉红色或橙黄色,而白苔通常提示某些病理性过程。
必须排除恶性病变,如早期胃癌或癌前病变,有时也可能伴随白苔样改变,因此必要时需进行活组织检查以明确诊断。
胃镜所见仅提供初步线索,还应结合病史、实验室检查(如幽门螺杆菌检测)及其他辅助方法作进一步判断。
3.常见的检查和处理方式:
对于疑似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可通过C13或C14呼气试验、血清学检测或活检快速尿素酶实验确认。
若怀疑真菌感染,可采集白苔样物质送病理检查,包括真菌染色。
对慢性胃炎患者,应注意观察是否伴随胃黏膜萎缩、肠化生等变化,必要时定期复查。
白苔并非单一病因或疾病的特异性表现,而是一种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在发现白苔后,不应仅依靠胃镜影像下的判断,还需结合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进行全方位分析,以避免漏诊或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