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肠道水分吸收增加:当粪便在肠道停留时间过长时,结肠会吸收更多的水分,导致粪便变得干燥和硬化,形成颗粒状。造成排便延迟的常见原因包括便秘、生活习惯不规律和压力。
2.饮食纤维摄入不足:膳食纤维是促进肠道蠕动的重要成分。如果饮食中的纤维含量不足,粪便在肠道内移动速度会变慢,逐渐失去水分,从而出现颗粒状排便。建议每日成人膳食纤维摄入量为25-30克。
3.水分摄入不足:体内缺乏充足的水分会使粪便更容易干燥和硬化,增加颗粒状粪便的发生概率。成年人的每日饮水量一般应达到1500-2000毫升,具体因个体活动量和环境温度有所不同。
4.肠道运动功能异常:例如肠易激综合征或肠道平滑肌无力,会影响肠道内容物的正常推进,导致粪便形态改变。此类疾病可能伴随腹胀、腹痛或其他消化道症状。
5.药物影响或疾病存在:某些药物如抗抑郁药、铁剂及钙补充剂等,以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引起的神经病变等疾病,均可能导致肠道动力减弱,进而使大便出现颗粒状。
如果颗粒状粪便偶尔出现且无其他症状,多与短期的饮食或生活状态有关。但若长期持续或伴随腹痛、出血等表现,应尽早进行医学评估以明确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