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继南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骨科
1.合理安排训练:避免突然增加训练量和强度,训练量每周增加不宜超过10%。定期调整训练计划,包括有氧与无氧训练的合理搭配,可以有效减轻疲劳感。
2.充足的营养摄入:
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的主要来源,运动前后摄入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有助于维持并补充肌糖原储备。
蛋白质:促进肌肉修复与增长,运动后摄入高质量蛋白质食物可帮助加速恢复。
水分:保持良好的水合作用,运动前、中、后定时饮水,以避免脱水引起的疲劳。
3.科学的恢复手段:
休息与睡眠:保证每日7-9小时的优质睡眠,有助于身体各系统的恢复。
拉伸与放松:在运动后进行适当的拉伸和放松练习,可减轻肌肉紧张及酸痛。
冷热疗法:采用冰敷或温水泡脚等方法,有助于缓解肌肉疼痛与疲劳。
4.心理调节:保持积极的心态,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减少精神压力,提高整体抗疲劳能力。
这些措施能够有效降低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概率,提升运动表现。在日常生活中重视并实施这些干预手段,将大大改善训练效果和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