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基因因素
某些人天生拥有特定基因变异,如DEC2基因突变,使其对睡眠需求减少。这种基因使他们在较短的睡眠时间内完成必要的生理修复和认知功能恢复,通常每天只需4至6小时即可维持良好的状态,这类个体占总人口约1%。
2.睡眠质量优于时长
睡眠质量的高低对人体恢复起到重要作用。即便睡眠时间较短,但深度睡眠比例较高(通常占整晚睡眠的20%-25%),也能让大脑和身体得到充分休息,提高白天的精力水平。
3.适应性神经机制
人体中有一种叫做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递质,它在短期睡眠不足时分泌增加,可帮助提高警觉性和注意力。此现象在压力增大的情况下更为明显,因此短时间内会表现出精神旺盛,但长期如此可能造成健康隐患。
4.情绪驱动力
激动、兴奋或其他积极情绪会刺激多巴胺的释放,从而提升注意力和精神状态。例如,在承担重大任务或者追求目标时,心理上的动力可能掩盖疲劳感,但这种驱动力通常是阶段性的。
5.饮食及生活方式
饮食中高糖、高咖啡因等成分短期内可促进能量代谢并增强精神状态。同时,规律锻炼的人群因为新陈代谢效率较高,往往能更好地适应短时间睡眠,并保持一定的精神状态。
尽管睡眠少却精神好可能是上述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长期睡眠不足会对免疫功能、内分泌系统以及心血管健康产生恶劣影响,甚至增加罹患慢性疾病的风险。确保充足的睡眠时间是健康的重要前提,不宜过度依赖短期的精神振作迹象作为衡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