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了解睡眠瘫痪的原理
睡眠瘫痪是由于快速眼动睡眠阶段(REM阶段)的肌肉抑制机制未及时解除。这种机制是为了防止身体在做梦时随之产生动作,但如果清醒和REM阶段重叠,就会感到难以动弹。
2.寻找诱因
睡眠不足:长期缺乏足够的睡眠可能增加发作概率。
压力过大:心理压力和焦虑是重要诱因。
不规律作息:熬夜或昼夜颠倒容易打乱生物钟。
仰卧睡姿:研究显示仰卧睡姿可能与睡眠瘫痪的发生频率相关。
3.改善睡眠习惯
保证每天7-9小时的高质量睡眠,避免长时间熬夜。
固定睡觉和起床的时间,确保生物钟稳定。
睡前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减少蓝光刺激。
可以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缓解入睡前的紧张情绪。
4.控制外部环境
确保卧室舒适,避免噪音和强光干扰。
卧室温度适中,有助于进入深度睡眠状态。
限制咖啡因和酒精摄入量,尤其是在晚上。
5.应对方法
发作时保持冷静,尝试专注于深呼吸或缓慢移动手指,以逐渐恢复身体活动。如果经常性出现睡眠瘫痪,可以记录其发生频率和症状,作为就医参考。
6.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睡眠瘫痪频繁发生且伴有明显焦虑、恐惧或长期影响日间功能,需要咨询神经内科或睡眠专科医生,评估是否存在潜在的睡眠障碍,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或嗜睡症。
睡眠瘫痪本身并不危险,但反复发生可能影响身心健康。培养良好的作息习惯和心理调节能力可以有效减少其发生频率,必要时寻求医学帮助进行深入检查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