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生理因素
脑功能失调:大脑中的前额叶皮质与情绪控制密切相关,如果受到损伤或功能异常,可能导致情绪调节能力下降。
神经递质紊乱:与情绪调节相关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血清素及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不平衡,会影响情绪稳定性。
内分泌变化: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糖皮质激素水平异常等内分泌疾病可引发情绪波动。
2.心理因素
压力过大:长期处于高压环境中,身体和心理都难以承受,可能引起情绪崩溃或易怒。
童年创伤:早期经历的负面事件可能对情绪调节能力产生长期负面影响,例如被忽视或遭受虐待。
精神障碍: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健康问题常表现为情绪不稳定。
3.生活习惯因素
睡眠不足:睡眠质量差会削弱情绪管理能力,增加对负面刺激的敏感性。
饮食不规律:低血糖状态或营养不良可导致情绪波动。
缺乏运动:适量运动有助于释放压力,缺乏运动可能加重情绪问题。
4.社会环境因素
人际冲突:长期存在的人际矛盾,如家庭关系紧张或工作环境恶劣,容易诱发情绪失控。
社会支持缺乏:缺少朋友或家人的支持时,孤独感会加剧情绪波动。
控制情绪需要先明确原因,并根据不同诱因采取有效措施,包括寻求专业心理支持,调整生活习惯,改善社会支持系统等。如果情绪失控频繁发生且影响正常生活,建议及时就医以避免更严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