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昼夜生物节律的影响
人体有自然的生物钟,通常在凌晨2点到5点以及下午1点到3点之间,身体处于低警觉状态。此时,大脑的兴奋性降低,易感到疲劳和困倦。如果在这些时间段驾驶,更容易出现打瞌睡的现象。
2.睡眠不足的累积效应
成年人每天需要7-9小时的睡眠,但很多人因工作或生活压力睡眠时间不足。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白天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引发“微睡眠”,即短暂无法察觉的入睡状态,严重威胁行车安全。
3.长时间单调驾驶
长距离、高速公路上的驾驶环境往往缺乏刺激,例如笔直且重复的道路、恒定的车速和周围景色的单调等。这种情况下,神经系统进入低兴奋状态,容易导致困倦。
4.驾驶环境的不利影响
封闭的汽车空间中,氧气浓度可能稍有下降,加上温暖的车内温度和发动机的轻微振动,会进一步加重疲劳感。如果阳光刺眼或车内光线昏暗,也会促进睡意。
5.饮食和健康状况
饮食习惯对驾驶状态有直接影响。例如,高糖分或高脂肪食物会增加餐后困倦感。一些慢性疾病,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也可能导致白天过度嗜睡,从而增加驾驶时打瞌睡的可能。
6.药物和酒精的作用
镇静类药物(如抗组胺药物)以及酒精会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活跃性,显著降低反应速度,并诱发困倦。
预防驾驶时犯困可以通过改善作息规律、保证充分睡眠、避免长时间连续驾驶,以及科学调整车内环境来实现。如感到困倦,应立即停车休息,而不是勉强继续驾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