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体内褪黑素分泌不足
褪黑素是调节昼夜节律的重要激素,在夜晚分泌增加以促进睡眠。如果长期暴露于强光特别是蓝光,或由于不规律作息导致生物钟紊乱,褪黑素分泌可能受到抑制,从而降低困意。
2.高水平兴奋性激素
在压力过大、焦虑或情绪亢奋时,体内皮质醇和肾上腺素水平升高。这类激素的作用是让身体进入“战斗或逃跑”状态,导致神经系统持续兴奋,难以感到疲倦和困倦。
3.睡眠剥夺后的反应
长时间未入睡会导致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以维持短期清醒状态。这是一种保护机制,但会进一步抑制睡意。睡眠剥夺后,大脑中促睡眠物质(如腺苷)的堆积可能被推迟或减缓,延迟出现困倦感。
4.摄入刺激性物质
咖啡因、尼古丁等物质通过阻断腺苷受体或刺激神经递质释放,显著提高警觉性,使人难以察觉困意。部分药物(如抗抑郁药、甲状腺激素)也可能有类似效果。
5.心理因素的作用
如果处于高度集中或兴奋的工作、学习状态,大量神经活动会持续运转,这会激活大脑兴奋中心,推迟机体的自然放松过程。另外,思虑过多或过度担忧也可能引发失眠或困意缺乏。
6.潜在疾病的影响
睡眠障碍(如失眠症、躁狂症)、神经系统紊乱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也可能导致通宵后无困意的现象。
如果长时间存在类似情况,应尝试调整作息规律,避免摄入刺激性物质,并保持合适的睡眠环境,必要时咨询专业医生进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