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飞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1.病因:
慢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慢性感染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是PDD肝癌的重要诱因,占所有病例的70%-80%。
肝硬化:不论由何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均能显著增加PDD肝癌的风险。
黄曲霉毒素:长期摄入受黄曲霉菌污染的食物,如发霉的花生和玉米,也与PDD肝癌有关。
其他因素:包括酒精滥用、肥胖以及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
2.临床表现:
初期症状:早期PDD肝癌常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的不适,如疲乏、食欲减退、体重下降。
进展阶段:随着疾病的发展,可能出现上腹部疼痛、肝脏肿大、黄疸、腹水等明显症状。
晚期症状:晚期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消瘦、全身乏力、食欲极度下降等。
3.诊断:
血液检查:检测甲胎蛋白(AFP)水平,超过400ng/ml时提示有较高可能性。
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和MRI等,可以帮助评估肿瘤大小、位置及是否存在转移。
活检:通过穿刺或手术获取肿瘤组织,以明确病理诊断。
4.治疗:
外科手术:对于局限性的PDD肝癌,肝部分切除或肝移植是主要治疗手段。
局部治疗:包括射频消融、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等,适用于无法手术的患者。
全身治疗:如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以及传统的化疗,多用于晚期或复发的病例。
及时筛查和预防是应对PDD肝癌的关键,特别是针对高危人群,如慢性肝炎患者和肝硬化患者,应定期进行肝脏检查和AFP监测。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避免饮酒过量和控制体重,有助于降低患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