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宁副主任医师
南京脑科医院 中医科
1.12条正经脉: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
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行于上、中、下三焦。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尖,沿手掌外侧上行,止于肩胛骨内侧。
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尖,沿手臂外侧上行,止于眼角外侧。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尖,沿手臂外侧上行,通过肩膀,进入面部。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端,沿小腿内侧上行,至舌根。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底,沿小腿内侧上行,至胸腹部。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沿小腿内侧上行,至胸部。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眼角内侧,上行至头顶,再下行至足背。
足少阳胆经:起于眼角外侧,沿身体侧面下行,至足背。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旁,上行至额部,再下行至足背。
2.8条奇经脉: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蹻脉、阳蹻脉、阴维脉、阳维脉。这些经脉不直接关联特定器官,但对调节气血有重要作用。
3.穴位分布:
人体总共有361个主要穴位,每个穴位都有特定的治疗作用。例如,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第二掌骨之间)常用于缓解头痛。
每个穴位的位置和功能都有详细的描述,例如足三里(位于髌骨下缘三寸处),常用于增强体质、改善消化系统功能。
经络穴位理论强调整体观念,通过调节经络系统平衡,可以达到治病、防病的效果。在使用时,需要专业知识,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或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