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良元副主任医师
南京脑科医院 神经外科
1.发病机制:脊髓空洞症的病变中心在脊髓内部。随着囊泡的逐渐增大,对周围神经纤维造成压迫,这会影响神经信号的传导,导致支配相应肌肉的神经功能受损,进而引起肌肉无力和萎缩。
2.症状表现:早期症状可能包括疼痛、感觉异常等。随着疾病进展,患者会出现肌肉无力、萎缩和运动功能障碍。这些症状通常首先出现在上肢,尤其是手部和肩部肌肉群,严重时也会波及下肢。
3.诊断方法: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脊髓空洞症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可以清晰显示脊髓内的囊泡和其大小。临床评估也包括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以确定受累肌肉及其程度。
4.治疗方案:治疗目的是减轻症状、防止病情恶化。保守治疗包括药物缓解疼痛和炎症,以及物理治疗加强肌肉力量。在进展较快或症状严重的病例中,可能需要通过手术减压来缓解脊髓压力。
脊髓空洞症确实会导致肌肉萎缩,需要早期识别和干预,以尽量减少对神经和肌肉的长期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