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涛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中医科
1.心气虚证的定义:心气虚证是指由于心脏气血不足,使得心脏无法正常发挥其推动血液运行和主宰精神活动的作用。常见于体质虚弱、久病体虚、多思善虑等人群。
2.临床表现:
气短乏力:患者常感到呼吸短促,稍微活动就会感到疲劳无力。
心悸:即心慌心跳加快,有时伴有胸闷不适。
失眠多梦:夜间难以入睡或容易惊醒,多梦影响休息质量。
面色苍白或萎黄:面部颜色较为苍白,没有血色,或者呈现萎黄状态。
自汗:即在没有外界因素干扰下,自行出汗,尤其是白天活动时更明显。
3.病因与机制:
久病体虚:长期患病,耗损心气,导致心气不足。
多思善虑:过度思考和情绪波动,损伤心气。
年老体衰: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心气自然减弱。
饮食不当:长期饮食不节制,特别是过度饮酒、辛辣食品,会损伤心脏功能。
4.调理方法: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适量运动,提高身体抵抗力。
饮食调养:多吃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红枣、龙眼肉等补血益气的食物,避免过度饮酒和辛辣食品。
中药调理:常用的中药有人参、黄芪、党参等,具体使用需要遵循医嘱。
心气虚证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病证,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调整和适当的中药调理,可以有效改善症状,维护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