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心理调适
规律反思:每日花5-10分钟记录情绪变化,识别引发烦躁或压抑的具体原因。这种自我觉察有助于找到情绪管理的突破口。
情绪释放:适当表达负面情绪,例如通过与信任的人交流、书写日记或参与艺术创作,可帮助减轻内心压力。
学会接纳:接受情绪波动是正常现象,不必过分苛责自己,避免陷入恶性循环。
2.行为调整
保持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瑜伽或游泳,能够促进内啡肽的分泌,从而改善心情。
管理睡眠:保证7-8小时高质量睡眠;固定作息时间可稳定情绪相关的生物钟功能。
合理饮食:多摄入富含复合碳水化合物、欧米伽-3脂肪酸(如深海鱼类)及维生素B的食物,这些营养成分有助于提升大脑神经递质水平。
3.外界支持
寻求社会支持:加入兴趣小组或志愿活动,增加人际互动,提高归属感。
心理咨询:如果情绪问题长期存在且无法自行调节,可考虑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服务,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方式重新审视自身想法和行为模式。
4.医学介入
药物治疗:若情绪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且伴随躯体症状(如失眠、无力感),需及时前往精神科或心理科就诊。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焦虑药物或抗抑郁药物。
生理评估:排除身体疾病如甲状腺异常或更年期激素波动对情绪的潜在影响。
平衡生活节奏、适度表达内心感受,并定期观察情绪状态,有助于有效缓解情绪烦躁和压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