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氯胺酮及其衍生剂
氯胺酮是一种麻醉药,但近年来被用于治疗难治性抑郁症。其衍生剂艾氯胺酮鼻喷雾剂已在多国批准用于治疗重度抑郁障碍。
作用机制:通过阻断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快速产生抗抑郁效果。
起效时间:通常在1-2小时内奏效,而传统药物可能需要数周。
常见副作用:头晕、血压升高、轻微的解离体验等。
2.5-羟色胺1A受体激动剂
比如Vilazodone和Vortioxetine,这类药物不仅能调节5-羟色胺水平,还可直接作用于5-羟色胺受体,提供更广泛的神经调节效应。
作用机制:既是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又是部分受体激动剂。
特点:对认知功能改善和情绪调节具有潜在优势。
副作用较少,例如胃肠道不适。
3.神经炎症靶向药物
新研究表明,神经炎症可能与抑郁症发生密切相关。一些针对炎性因子的药物,如抗IL-6或TNF-α疗法,正在进行临床试验。
作用机制:通过抑制过度炎症反应保护神经元。
优势:可能对那些抗炎症指标异常的患者特别有效。
4.神经肽Y受体调节剂
神经肽Y系统在应激和情绪调节中扮演重要角色。一些实验性药物正尝试通过调节此途径来缓解抑郁病程。
作用机制:影响杏仁核和前额叶皮质的活动,从而减少焦虑和低落情绪。
尚在早期试验阶段,具体数据有限。
新的治疗手段为难治性抑郁症患者提供了更多希望,但并非所有药物都适合每个患者。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应由专业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设计最佳治疗方案,并密切观察可能的副作用和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