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个人睡眠需求的差异
每个人的睡眠需求因年龄、基因和健康状况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一般成年人推荐每日睡眠时间为7至9小时,但部分人属于短睡眠者,其基因决定了6小时左右的睡眠即可满足身体恢复需求。这种短睡眠模式不会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只要白天精力充沛、无困倦感即可。
2.睡眠结构的效率
睡眠分为非快速眼动期和快速眼动期,周期约90分钟。高质量睡眠意味着大脑能够很好地完成这些周期。如果个体在6小时内进入深度睡眠并完成足够的睡眠周期,就会感觉休息充分并自然醒来。这通常与健康的作息习惯和良好的睡眠环境相关。
3.生物钟的调节作用
生物钟控制着昼夜节律,包括睡眠和觉醒状态。长期固定的作息习惯会使生物钟趋于稳定。例如,持续早睡早起可能导致身体在固定时长后自动醒来,而不依赖闹钟。某些基因变异也可能影响生物钟,使得一些人更容易形成较短的睡眠模式。
4.情绪和压力水平
适度的压力或放松的心理状态可能减少浅睡眠阶段的延长,从而提高整体睡眠效率。如果精神状态良好且没有过多焦虑,个体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所需的生理修复。
5.身体代谢和健康状况
健康的代谢水平可能缩短身体的恢复时间,比如规律运动、合理饮食以及无慢性疾病等因素都会提高睡眠效率。某些健康问题(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可能导致减少睡眠需求,但同时伴随疲劳或其他不适症状。
若每天仅睡六小时但精神状态良好,无需担忧。但如果长期不足6小时且感到困倦、注意力下降或出现其他异常,应检视生活习惯,如电子屏幕暴露时间、饮食及运动情况,并及时向专业人士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