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血糖波动影响食欲
如果晚餐摄入了大量高升糖指数的食物,比如精制米饭、面条或甜点,会导致血糖快速升高,然后迅速下降。血糖水平的波动会刺激大脑分泌更多的饥饿激素,从而让人产生“还想吃”的感觉。
2.大脑奖励机制被激活
摄入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时,大脑中的多巴胺系统会被激活,这是一种“奖励机制”。即便胃部已经发出饱腹信号,大脑依旧可能渴望这种愉悦感,让人继续进食。
3.饮食结构不均衡
晚餐如果缺乏膳食纤维和蛋白质,尽管已经吃饱,但因为这些营养成分可延缓胃排空时间、提供更长时间的饱足感,其不足会让人很快觉得不满足。
4.情绪和心理因素
压力、焦虑、无聊或习惯性地用食物作为安慰,会削弱对饱腹感的感知,将进食行为从生理需求转变为心理需求。
5.进食速度过快
进餐过于迅速会导致胃部未能及时向大脑发送饱腹信号。一般需要15-20分钟饱腹信号才完全传递。如果吃得太快,可能在人尚未意识到“饱”的情况下又多摄入一部分食物。
6.感官刺激
有些人对美食的视觉、嗅觉或味觉刺激反应敏感,即使身体已经饱,却仍然因为食物的香气或摆盘精美而产生进食冲动。
如果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建议关注饮食质量,多选择富含膳食纤维、低升糖指数的食物;避免过度依赖高脂、高糖食品;同时留意是否存在情绪化进食倾向。必要时可以寻求专业医生或营养师的帮助以改善饮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