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蔚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普通外科
1.感染性因素
(1)病毒感染:常见于普通感冒、流感、单纯疱疹病毒及EB病毒感染等,可导致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2)细菌感染:如咽喉炎、扁桃体炎、中耳炎等局部感染,尤其是链球菌或葡萄球菌等引起的急性感染。
(3)结核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可引起淋巴结结核,多表现为慢性无痛性肿大,伴有低热、盗汗等全身症状。
(4)其他病原体:猫抓病(由巴尔通体感染)和一些真菌感染也可能导致淋巴结肿大。
2.炎症性因素
(1)非特异性炎症:某些炎症反应,如长期机械性刺激或局部组织损伤,可诱导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2)风湿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能造成淋巴结肿大。
3.肿瘤相关因素
(1)良性肿瘤:如淋巴管瘤或脂肪瘤,虽然较少见,但可能出现类似表现。
(2)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淋巴瘤(如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以及转移性癌症,后者常通过淋巴系统扩散至颈部淋巴结区域。
4.药物及其他原因
某些药物(如抗癫痫药)可能作为副作用引起淋巴结肿大。另外,某些少见病,如血液系统疾病(白血病)或结节病等,也需考虑。
根据具体情况,建议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测(如血常规、病原学检测)及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必要时进行淋巴结穿刺活检明确诊断,尽早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