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涛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中医科
1.制作工艺:
生黄芪:直接从植物中提取,经过清洗、切片、干燥等处理后得到。
炙黄芪:将生黄芪用蜂蜜或者其他辅料进行炮制,使其药性发生变化。
2.药性差异:
生黄芪:性微温,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排脓、生肌的功效。适用于气虚乏力、自汗、盗汗、水肿、慢性溃疡不愈合等症状。
炙黄芪:经过炮制后,其温性更为显著,主要用于补气健脾,且对于中气不足有较好的改善作用。适用于中气下陷、脾胃虚弱、食少便溏等症状。
3.临床应用:
生黄芪:多用于急性疾病或外感风寒引起的气虚症状,如气虚自汗、盗汗、水肿等。
炙黄芪:多用于慢性病或内科疾病引起的气虚症状,如慢性疲劳综合征、中气不足等。
4.使用禁忌:
生黄芪:由于其偏凉,体质虚寒者需慎用,以免加重症状。
炙黄芪:因其偏温,热性体质或阴虚火旺者应谨慎使用,以避免上火或其他不良反应。
炙黄芪和生黄芪在制作工艺、药性和临床应用上存在明显差异,使用时需根据具体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形式。在使用黄芪类药物时,应注意其温凉属性及禁忌症,确保合理、安全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