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涛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中医科
1.表现症状
疲劳乏力:常感到疲倦,即使充分休息后也不易恢复。
短气懒言:讲话或做轻微活动时容易感到气喘。
面色苍白:脸色偏白,缺乏血色。
自汗盗汗:稍微活动就会出汗,甚至在夜间睡觉时也容易出汗。
舌淡脉虚:舌苔薄白,舌质淡,脉象虚弱无力。
2.发病原因
先天不足:出生时父母体质较弱,或孕期未得到良好调养。
后天失调:饮食失调、过度劳累、长期慢性疾病等因素都会导致气虚。
年老体衰:年纪大了之后,身体机能自然衰退,“气”逐渐减少。
3.易感人群与疾病
易感染外感风寒:由于气虚,人体防御能力降低,更容易受到病毒和细菌的侵袭。
慢性病患者: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消化系统疾病等,多见于气虚体质。
恢复缓慢:身体恢复速度慢,伤口愈合不顺利,容易留下后遗症。
4.调理方法
饮食调理:多吃补气的食物,如山药、大枣、黄芪、鸡肉、牛肉等。
适量运动:选择温和的运动如太极拳、散步,有助于增强体质,但避免过度劳累。
中医调理:通过针灸、推拿、中药等方法进行调理,以达到补气效果。
保持规律生活:作息要有规律,避免熬夜,保持充足睡眠。
气虚质的人需要特别注意日常的保健和预防,应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饮食上应均衡营养,选择温补类食物,并适当进行身体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