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欣欣主治医师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皮肤科
1.症状特点:
荨麻疹:在皮肤表面形成红色或白色的风团,形状和大小各异,通常伴有剧烈瘙痒。风团可以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消退,但新的风团可能在其他部位再次出现。
血管性水肿:肿胀发生在皮肤深层和粘膜下层,通常出现在眼睑、唇部、手脚等部位。肿胀常伴疼痛或压迫感,但一般无瘙痒感。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可以持续数小时到数天。
2.发病机制:
荨麻疹:主要由于过敏反应导致组胺等化学物质释放,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从而形成风团。
血管性水肿:除过敏反应外,还可能涉及遗传性因素(如C1抑制剂缺乏)、药物(如ACE抑制剂)或其他诱因,导致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液体渗入周围组织。
3.诊断方法:
荨麻疹:通过临床表现和病史进行诊断,必要时可以进行过敏原测试以确定诱因。
血管性水肿:同样依赖于临床表现和病史,但如果怀疑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可能需要测定血浆中C1抑制剂水平和功能。
4.治疗措施:
荨麻疹:一般使用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避免已知过敏原也是关键。
血管性水肿:针对轻度病例,可使用抗组胺药和糖皮质激素。对于严重或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可能需要使用特定药物,如C1抑制剂浓缩物或伊卡替班。
荨麻疹主要表现为皮肤表面的风团和瘙痒,而血管性水肿涉及更深层组织的肿胀和疼痛,两者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也有所不同。在处理这些皮肤反应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