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欣欣主治医师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皮肤科
1.脂溢性皮炎的发病机制
皮脂分泌:脂溢性皮炎常发生在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头皮、脸部、胸部和背部。这些区域的皮脂分泌旺盛,容易滋生真菌。
真菌感染:马拉色菌是一种常见于皮肤表面的酵母菌,在条件适宜时会过度繁殖,引发炎症反应。
2.症状表现
头皮屑:头皮出现大量脱屑,伴随瘙痒。
红斑和鳞屑:面部、胸部及其他部位出现红色斑块,上覆油腻鳞屑。
瘙痒:受影响部位通常伴有瘙痒感,但程度因人而异。
3.与过敏的区别
发病机制不同:过敏是由于免疫系统对某些无害物质(如花粉、食物)产生过度反应,而脂溢性皮炎则主要与皮脂分泌和真菌有关。
症状不同:过敏通常表现为急性荨麻疹、湿疹等,而脂溢性皮炎的症状较为持续且局限于特定区域。
4.治疗方法
局部治疗:使用抗真菌洗剂、药膏,如酮康唑洗剂或硫磺皂。
口服药物:严重情况下可考虑口服抗真菌药或抗炎药。
保持皮肤清洁:定期洗涤油脂分泌多的区域,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洁产品。
脂溢性皮炎虽然表现类似某些过敏症状,但其根本原因和治疗方式有所不同,了解其发病机制有助于正确管理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