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涛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中医科
1.作用机制
琥乙红霉素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发挥抗菌作用,其主要靶点是细菌核糖体。这种作用是可逆的,属于抑菌剂。当血药浓度较高或在特定条件下,可能表现出杀菌活性。
2.适应症
呼吸系统感染:包括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肺炎等。对于肺炎链球菌和军团菌等致病菌具有显著疗效。
皮肤和软组织感染:如脓疱疮、丹毒、蜂窝织炎等。
空肠弯曲菌引起的胃肠道感染。
白喉及其带菌者的治疗和预防。
其他:也用于治疗梅毒、衣原体感染及某些细菌性中耳炎和鼻窦炎。
3.药物特点
琥乙红霉素是红霉素的衍生物,比常规的红霉素具有更好的口服吸收和更长的半衰期,这意味着其药效持续时间较长,给药次数可以减少。该药物对胃肠刺激相对较少,患者耐受性较好。
4.常见的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肝功能异常: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转氨酶升高,需定期监测。
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等,较为少见。
罕见但严重的不良反应包括QT间期延长以及胃肠动力障碍。
5.注意事项
禁忌人群:已知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过敏者禁用。
药物交互作用:与一些药物(如华法林、地高辛等)同时服用可能导致药物浓度变化,需谨慎评估并调整剂量。
孕妇及哺乳期女性使用时,应权衡利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长期使用可能增加耐药性风险,应根据病情合理用药,不建议随意停药或超剂量使用。
琥乙红霉素作为一种广谱抗生素,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需遵循医嘱使用,并关注潜在的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