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炳国主任医师
南京市第一医院 中医针灸科
1.发热机制:感冒引起的发热是机体对抗病毒或细菌感染的防御反应。人体体温升高后,通过出汗散热来帮助降温。但在某些情况下,即使出汗,也可能因为内源性致热物质仍在作用,导致体温未能及时下降。
2.补充水分:高热和出汗会导致体液丢失,应及时补充水分,以避免脱水。推荐饮用温水或淡盐水,少量多次补充,避免摄入过凉或过热的液体。
3.环境控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调节适宜的温湿度。避免过度捂汗,因为捂汗可能导致体温进一步升高甚至出现热射病的风险。
4.药物干预:如体温持续超过38.5℃且伴有明显不适,可考虑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等解热镇痛药,但必须按照说明书剂量服用。若儿童出现高热,需特别谨慎,不建议自行随意使用成人退烧药。
5.观察病情:如果高热持续超过48小时,或者出现其他严重症状,如呼吸困难、意识不清、皮肤紫绀等,应立即就医,以明确是否存在更严重的感染性疾病或并发症。
发热是身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但需要根据具体症状动态评估和处理。在观察病情的同时,合理补充水分和调整环境可有效帮助缓解不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