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胸外科
1.肺结节的大小是判断是否需要穿刺的重要依据。一般来说,直径小于5毫米的结节,多数为良性,可通过定期影像随访观察其生长变化;直径在5-10毫米之间的结节需结合其他因素综合评估;直径大于10毫米的结节,其恶性概率明显增加,需要考虑进一步检查,包括穿刺活检。
2.结节形态和边缘特征也提供了重要信息。不规则形状、不光滑边缘(如分叶征)以及伴有毛刺征的结节更倾向于恶性。有空洞形成或钙化类型的变化可能提示良性或特定的感染病灶。
3.年龄和风险因素影响穿刺决定。年龄较大(如超过50岁)、长期吸烟史或有癌症家族史等高危人群,其肺结节被诊断为恶性的可能性会显著上升,通常需要更多的诊断手段确认性质。
4.影像学中特异性表现。如果结节显示明显的强化增强,或者出现类似肿瘤血管供应特征的改变,这些都可能提示肿瘤潜在的恶性属性,是进行穿刺活检的指征之一。
5.症状表现也是参考的重要方面。若肺结节伴随持续咳嗽、痰中带血或原因不明的体重减轻等临床表现,应警惕并尽早采取相应检查手段。
6.穿刺操作需考虑的位置及安全性。有时肺结节靠近胸壁或者支气管周围,穿刺难度较低且并发症风险较小,但如果位于肺部深处或靠近重要血管,则需要权衡风险与收益再做决定。
对于肺结节的处理,需要充分评估各方面的信息,避免过度检查或忽略潜在风险,某些情况下结合PET-CT或其他无创检查手段可能更加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