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基本定义:大肠激躁症属于功能性肠道疾病,通常诊断依据为罗马IV标准,即在过去3个月内,每月至少1天出现腹痛,并且至少符合以下两项中的一项:
与排便相关(缓解或加重)。
排便频率改变。
粪便形态改变。
2.常见症状:
腹痛:多位于下腹部或左下腹,呈隐痛、钝痛或绞痛,可因进食或精神紧张加剧,排便后可缓解。
腹泻:大便多呈稀水样、糊状或含有黏液,每日数次,多在餐后或清晨发作。
便秘: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需用力排出。
腹胀、嗳气或感觉排便不尽是其他常见表现。
3.发病机制:
肠道动力异常:肠道蠕动过快或过慢,导致腹泻或便秘。
内脏高敏感性:肠道对正常刺激反应过度,引发腹痛。
胃肠道微生态失衡:肠道菌群变化可能引发症状。
心理因素:焦虑、抑郁和压力等可能通过脑肠轴影响肠道功能。
4.患病风险:
全球发病率约为10%-15%,女性患者略多于男性。
症状多在20岁至40岁之间首次出现。
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均可能参与。
5.诊断及治疗:
主要依靠病史和典型症状排除器质性疾病。
治疗包括饮食调整(增加膳食纤维)、药物治疗(如止泻剂、促动力剂)以及心理干预(认知行为疗法)。
大肠激躁症虽然不会发展为严重疾病,也不会缩短寿命,但其慢性复发特性可能对生活品质造成较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