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出现炎症但没有明显萎缩,该病通常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约有80%-90%的胃癌病例与其相关。如果未及时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黏膜可能逐渐出现萎缩、肠化生等病理改变,最终在一部分患者中进展为胃癌。
2.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阶段过程,通常需要数年甚至十年以上的时间。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属于早期阶段,理论上此阶段的癌变风险较低。但如果忽视了病情,特别是在出现胃部不适症状时未进行规范诊疗,会导致部分患者病程加重,进入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及异型增生等高危病理状态,显著增加癌变可能。
3.胃癌的发展还受到其他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遗传易感性、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摄入腌制、熏烤食品)、吸烟、酗酒和环境污染等。即便是单纯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如果同时存在这些高危因素,也有可能促使疾病恶化。
定期胃镜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尤其是对于中老年人及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根除幽门螺杆菌能够显著降低胃癌风险,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避免刺激性饮食,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防止胃黏膜进一步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