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胃息肉的类型决定治疗方式:
增生性息肉:这是最常见的良性胃息肉,通常与慢性炎症(如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这类息肉一般不具有明显恶变风险,小于0.5厘米的通常无需手术,仅需定期随访观察。如果直径超过1厘米或出现快速生长,应考虑内镜下切除。
腺瘤性息肉:此类息肉因具有潜在癌变风险,一般建议进行内镜下切除。尤其当息肉直径大于1厘米或者组织活检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时,及时切除尤为重要。
胃底腺息肉:通常与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药物有关,风险较低。如果息肉小于1厘米且无临床症状,定期复查即可;若伴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因素,可能需要切除。
其它少见类型:如错构瘤性息肉、炎性纤维性息肉等,处理方式依据其具体特性确定。
2.息肉大小、数量的影响:
小于0.5厘米的单个息肉,多数情况下可以选择观察,尤其是无症状者。
超过1厘米的息肉,特别是多发性息肉时,应高度警惕恶变的可能,通常建议手术切除。
多发息肉可能提示潜在的遗传性综合征,如林奇综合征或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需要进一步基因检测和胃肠道全面评估。
3.症状及其他危险因素:
临床症状如腹痛、不明原因消化不良、黑便等,提示可能存在并发症或病变,应积极处理。
高危人群,包括有胃癌家族史、慢性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更需要密切监测和早期干预。
4.随访的重要性:
即使息肉无需手术或已切除,仍需根据具体类型,每6个月至1年进行胃镜随访,以评估新的息肉发生或旧病复发。
胃息肉的治疗决策需由专业医生基于胃镜检查结果和病理诊断综合判断,切勿自行忽视或盲目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