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宁副主任医师
南京脑科医院 中医科
1.病因和机制:
气血虚弱:血液生成不足,难以滋润皮肤和组织。
热邪伤阴:外界高温或内热侵入体内,耗伤体液,导致血液干涸。
情志因素:长期的紧张、焦虑等情绪会影响肝脏功能,从而影响血液的生成和调节。
2.临床表现:
皮肤干燥:皮肤表面失去光泽,感觉粗糙。
瘙痒:持续性的皮肤瘙痒感,尤其在夜间加重。
脱屑:皮肤表面出现细小的鳞屑,特别是在四肢和背部。
头发干枯、易断:毛发缺乏营养,容易断裂。
3.诊断方法:
舌象检查:舌色淡红、干燥无津,或有裂纹。
脉象诊断:脉象细弱无力,提示气血不足。
面色观察:面色干燥、苍白或晦暗无光。
4.治疗方法:
中药调理:如当归、熟地黄、麦冬等滋阴养血的药物。
饮食调节: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E的食物,如胡萝卜、菠菜、坚果等,增加体内营养供给。
生活习惯改善: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减少精神压力。
5.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心态:平时注意情绪调节,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适量运动: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
合理饮食:注意饮食均衡,多食用滋补气血的食品。
血燥需要引起重视,及早发现并进行调理,有助于提升生活质量。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进行专业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