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旭主任医师
江苏省肿瘤医院 普外科
1.病毒载体:狂犬病毒通常存在于哺乳动物中,特别是狗、猫、蝙蝠和野生食肉动物。这些动物一旦携带病毒,其唾液中便含有大量病毒颗粒。
2.传播途径:当被携带狂犬病毒的动物咬伤或抓伤时,病毒便通过唾液进入人体血液系统。即使是轻微的划伤或破损皮肤接触到带病毒的唾液,也可能导致感染。
3.病毒特性:狂犬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能够直接侵入宿主神经组织,一旦进入体内,会沿着周围神经蔓延至中枢神经系统,最终导致脑炎。
4.潜伏期:狂犬病毒的潜伏期一般为1至3个月,但也可能更长或更短。潜伏期的长短取决于咬伤部位离中枢神经系统的距离、病毒剂量以及个体免疫状态等因素。
5.临床表现:狂犬病早期症状常为发热、头痛和疲乏,随后发展为剧烈的神经系统症状,如焦虑、癫痫发作、吞咽困难和怕水症状。病情进展迅速且通常在出现症状后的几天至数周内致命。
预防狂犬病的关键在于避免与可能携带狂犬病毒的动物接触。一旦发生动物咬伤或抓伤,及时进行伤口处理和接种狂犬病疫苗是有效预防疾病发展的重要措施。狂犬病一旦发病,几乎无法治愈,早期干预极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