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核磁共振

2024-10-17
ⓘ 提示: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线下就医

胡秀秀副主任医师

南京脑科医院 神经内科

病情分析:核磁共振(NuclearMagneticResonance,NMR)是一种先进的医学成像技术,用于生成人体内部结构的高分辨率图像。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强磁场和无线电波探测特定原子核在磁场中的行为,从而获得详细的组织信息。

1.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主要基于氢原子核的特性,因为人体内有大量的水分,而水分子中含有丰富的氢原子。

在强磁场中,氢原子的核自旋方向会发生变化。当施加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时,这些氢原子核会吸收能量并发生共振。

关闭无线电波后,氢原子核会释放能量并返回到初始状态,这个过程会产生信号,被接收线圈捕捉。

2.成像过程:

患者需要进入一个大型强磁场环境,通常为1.5特斯拉或3特斯拉的磁场强度。

无线电波脉冲使得体内的氢原子核发生共振,这些反应被精密仪器检测到。

根据不同组织对磁场和无线电波的响应,计算机对采集的数据进行重建,生成三维图像。

3.应用范围:

核磁共振广泛应用于各种医学领域,如脑部、脊柱、关节及软组织病变的诊断。

特别适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肿瘤、心脏疾病等复杂病例的评估。

4.优势和局限:

核磁共振无辐射风险,是一种相对安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能提供极高的软组织分辨率,有助于更准确地诊断多种疾病。

检查时间较长,患者需保持静止,且设备昂贵,部分患者可能对狭小空间感到不适。

进行核磁共振检查时,需确保没有携带金属物品,以避免干扰磁场并确保安全。对于某些植入了金属物件的患者,应提前告知医护人员。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