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秀秀副主任医师
南京脑科医院 神经内科
1.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主要基于氢原子核的特性,因为人体内有大量的水分,而水分子中含有丰富的氢原子。
在强磁场中,氢原子的核自旋方向会发生变化。当施加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时,这些氢原子核会吸收能量并发生共振。
关闭无线电波后,氢原子核会释放能量并返回到初始状态,这个过程会产生信号,被接收线圈捕捉。
2.成像过程:
患者需要进入一个大型强磁场环境,通常为1.5特斯拉或3特斯拉的磁场强度。
无线电波脉冲使得体内的氢原子核发生共振,这些反应被精密仪器检测到。
根据不同组织对磁场和无线电波的响应,计算机对采集的数据进行重建,生成三维图像。
3.应用范围:
核磁共振广泛应用于各种医学领域,如脑部、脊柱、关节及软组织病变的诊断。
特别适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肿瘤、心脏疾病等复杂病例的评估。
4.优势和局限:
核磁共振无辐射风险,是一种相对安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能提供极高的软组织分辨率,有助于更准确地诊断多种疾病。
检查时间较长,患者需保持静止,且设备昂贵,部分患者可能对狭小空间感到不适。
进行核磁共振检查时,需确保没有携带金属物品,以避免干扰磁场并确保安全。对于某些植入了金属物件的患者,应提前告知医护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