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文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肿瘤科
1.肠息肉的诊断与特征
临床上,肠息肉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炎症性息肉。其中,腺瘤性息肉是最可能发生恶变的一类。
息肉形态上可分为蒂状、无蒂状和平坦型;平坦型息肉因面积较大且难以发现,其癌变风险更高。
研究表明,高级别腺瘤(如大小超过1厘米,或伴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5年癌变率可能接近5%-10%。
2.发现肠息肉后的处理方法
内镜下切除
如确诊为腺瘤性息肉或疑似高级别瘤变,一般推荐通过结肠镜进行息肉切除,切除范围要包括病变组织及其周围正常黏膜。
病理检查
切除后的组织需送病理检测以明确良恶性质及是否完全切除。病理评估结果将决定后续治疗策略。
外科手术
如果病理提示为癌变,尤其是侵入肠壁深层的情况,可考虑进一步行外科切除,包括局部肠段切除与淋巴结清扫。
密切随访
对于已切除腺瘤性息肉的患者,应根据息肉的数量、大小以及病理特点制定个体化随访计划。一般每3-5年复查一次结肠镜,具体间隔时间视风险而定。
3.预防癌变的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高纤维膳食,多摄入蔬菜水果,减少红肉及高脂肪饮食的摄入。
避免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增加适量运动,控制体重。
定期体检,尤其年龄超过50岁者或有家族史者,应每5-10年进行一次结肠镜筛查。
肠息肉并不是绝对会转变为癌,但高风险息肉若不及时处理,则存在癌变的可能。合理的治疗和定期随访是防止肠息肉恶变的关键,对高危人群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