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旭主任医师
江苏省肿瘤医院 普外科
1.发生机制:桥性愈合通常发生在术后切口边缘的肉芽组织增生过程中。此时,两侧的皮肤或黏膜可能由于张力、感染或其他因素而提前粘连,从而形成桥状结构。
2.风险因素:不当的术后护理、个人体质差异、伤口感染以及过度的局部刺激等,都可能增加桥性愈合的风险。特别是在术后未能保持良好的卫生条件或者过早进行剧烈活动时,更易发生。
3.临床表现:患者可能会感觉到术后伤口区域有不适感或轻微疼痛,有时还会伴随局部红肿。在肛门检查时可以看到明显的桥状愈合结构。
4.处理方法:针对桥性愈合,医生可能需要进行二次手术以切除多余的皮肤桥,并重新缝合伤口。同时,加强术后的护理措施,如保持清洁和避免过度用力,对促进愈合也是必不可少的。
桥性愈合并不常见,但一旦发生,需及时处理以免影响术后效果。在治疗期间严格遵循医护人员的指导建议,有助于防止类似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