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海红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儿科
1.好发年龄:通常发生在8到15岁的儿童,尤其是在活跃参与跑跳运动的孩子中较为常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2.原因分析:
生长期导致的骨骼和软组织生长速度不一致,引发肌腱对骨骼的牵扯。
足部重复性的冲击和负重动作(如跑步、跳跃)会增加跟骨骨骺承受的压力。
穿着不合适的鞋子或者足弓异常(如扁平足、高弓足)也可能加剧症状。
3.临床表现:
脚后跟部位的隐痛或刺痛感,活动后加重,休息时缓解。
挤压跟骨后下方会出现明显的压痛点。
患儿可能因为疼痛而走路姿势改变,如跛行或仅用前脚掌行走以减少疼痛。
4.诊断方法:
通常通过病史和体格检查即可确诊,无需特殊检查。
必要时可进行X光检查,排除其他骨骼损伤或少见的骨肿瘤等疾病。
5.治疗与管理:
减少跑跳等引起疼痛的活动,给予充分休息。
局部物理治疗,例如冷敷以减轻疼痛和炎症。
穿着支撑性良好的运动鞋,必要时使用足跟垫减轻压力。
如果疼痛较为严重,可短期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但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6.预后情况:一般随着骨骼发育完成,疼痛会逐渐消失,不会影响长期生活质量。
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其他异常表现,应尽早就医排查是否存在其他潜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