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煜副主任医师
南京鼓楼医院 眼科
1.发病率:约有10%的儿童会在某个阶段经历短暂的抽动症状,但大部分在青春期之前会自行消失。
2.症状表现: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不自主地抽动,例如眨眼、皱眉、鼻子抽动或嘴巴抽动。有时还伴有喉咙发声等声音抽动。
3.病因因素:具体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但一般认为与遗传因素、神经递质的不平衡(如多巴胺)有关。同时,压力、疲劳和紧张等环境因素也可能加重症状。
4.诊断方法:主要依靠临床观察和患者的病史记录。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排除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比如癫痫,通过脑电图和影像学检查等手段。
5.治疗方案:对症状轻微且不影响日常生活的患者,通常建议观察等待。对于症状严重或者持续时间较长的,可以选择药物治疗,如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或α-受体激动剂。行为疗法也是有效的辅助手段。
即便抽动症通常会在青春期后减轻或消失,但早期干预可以帮助改善症状,减少对心理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合理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心理支持都很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