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涛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中医科
1.观察体温变化
正常人体温为36.1℃至37.2℃。当体温超过37.3℃定义为发热,38.1℃至39℃属于中度发热,超过39℃则为高热。如果体温持续升高或伴随其他严重症状,应考虑及时就医。
2.注意适当退热
低热(37.3℃-38℃):通常无需用药,通过多喝温水、休息和保持室内通风即可促进自然退热。
中度以上发热:可以考虑使用退热药物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但需严格遵循剂量说明,不建议频繁使用。
3.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发热与出汗会导致体液流失,需及时补充水分,建议饮用温开水或富含电解质的口服补液盐溶液。不宜饮用含大量糖分或刺激性的饮料,如碳酸饮料或浓茶。
4.合理调节穿衣与环境
出汗后应及时更换被汗湿的衣物,避免着凉。房间温度控制在18℃至22℃,湿度保持在40%至60%,有助于减轻不适感。
5.关注伴随症状
如果感冒症状较轻,无需特殊治疗。但若出现持续高热、剧烈头痛、胸闷、呼吸困难等情况,可能提示合并其他疾病如肺炎或流感,需要立即前往医院进一步检查。
6.适当饮食调整
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如稀粥、面条或水果蔬菜等。避免油腻、生冷及辛辣食物,以减轻胃肠负担。
如果症状持续加重或患者属于儿童、孕妇、老年人或患有慢性病的群体,应更为警惕并尽早寻求专业医疗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