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生活方式调整:
(1)保证规律作息,每天在相同时间上床和起床。规律的生物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2)避免晚餐吃得过多或太晚,尤其减少辛辣、油腻食物摄入,以免胃肠负担影响睡眠。
(3)尽量减少咖啡因和酒精摄入,尤其是午后及晚上。咖啡因会刺激神经系统,而酒精虽可能导致短暂困倦,但会破坏深层睡眠。
(4)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活动,如步行或游泳,但晚间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兴奋过度。
2.睡眠环境优化:
(1)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和适宜的温度。温度建议控制在18-22°C左右,有助于身体进入睡眠状态。
(2)选择舒适的床垫与枕头,确保身体支撑到位,减轻肌肉紧张。
(3)避免卧室过多电子设备干扰,比如电视、手机等,这些设备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影响入睡。
3.心理放松方法:
(1)睡前可以尝试冥想、呼吸训练或听轻音乐,这些方法能够降低焦虑感,帮助放松身心。
(2)不要带着烦恼入睡,可将白天未完成的事记录下来,以“书面化”的形式清理思绪。
4.医学干预时机:
(1)如果老年人的失眠持续超过一个月,并伴随日常疲劳、注意力下降等症状,应考虑是否存在潜在疾病,例如焦虑、抑郁或慢性疼痛等,需要咨询专业医生。
(2)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镇静药物或褪黑素类补充剂,但需严格遵守医嘱,避免长期依赖。
长时间的睡眠不足会影响整体健康,应及时关注睡眠质量并采取积极措施调节,同时警惕可能存在的潜在疾病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