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主要由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药物刺激(如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因素引起。幽门螺杆菌被认为是该类型胃炎的重要致病因素,其感染率因地区、卫生条件等而异,全球成人感染率约为50%。
2.研究表明,若未经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可长期存在于胃黏膜,持续引发慢性炎症反应,导致胃功能障碍,并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胃溃疡或其他胃部疾病。对于药物刺激等其他诱因,除非完全停止相关药物使用,否则胃炎也极难自然缓解。
3.临床上,该病的治疗目标主要包括消除感染、改善胃黏膜炎症及缓解症状。例如,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标准疗法为质子泵抑制剂联合两种抗生素的三联或四联疗法。若患者并未感染幽门螺杆菌,则需要通过调整饮食结构、避免刺激性食品以及必要时使用胃黏膜保护剂等措施减轻病情。
4.没有任何确切证据表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能够在没有外界干预的情况下自行恢复。如果忽视其存在并延误治疗,某些患者的病情可能逐渐恶化,增加其他胃部疾病的风险,例如胃溃疡或胃癌。
建议尽早前往医院确诊病因,并按照医生建议进行治疗。同时,应调整饮食与生活习惯以减少胃部负担,如戒烟限酒、少吃辛辣食物、按时进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