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继南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骨科
1.双膦酸盐:这是最常用的抗骨质疏松药物,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来减少骨吸收。常见的双膦酸盐药物有阿仑膦酸钠、利塞膦酸钠和唑来膦酸。研究表明,这类药物可以将脊柱骨折风险降低约40%至70%。
2.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如雷洛昔芬,通过模仿雌激素对骨骼的保护作用,帮助维持骨密度并降低脊椎骨折风险。其在绝经后妇女中使用较为广泛。
3.降钙素:这是一种激素,可以通过鼻喷剂或注射形式给药,能够抑制破骨细胞活动并减少骨质流失。临床试验显示,降钙素可以降低脊椎骨折风险,但对非脊柱骨折效果不显著。
4.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特立帕肽是这种类型的药物,通过刺激成骨细胞的活性促进骨形成。通常用于严重骨质疏松患者,每日注射给药,疗程一般持续18至24个月。
5.地诺单抗:这是一种人源化单克隆抗体,通过抑制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起作用,减少破骨细胞的形成和功能。研究发现,地诺单抗能够降低髋部、脊椎和其他部位骨折的风险。
针对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骨密度检测结果、年龄、性别及既往病史等来决定。定期随访和监测对于评估药物效果和安全性非常重要,不同药物的适用条件和副作用各异,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选择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