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蔚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普通外科
1.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目前主要通过动物咬伤等途径传播。狂犬病的早期症状类似于感冒,如发热、头痛和全身不适,随后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恐水、吞咽困难和精神异常。狂犬病一旦发病,死亡率接近100%。
2.核酸检测技术(如PCR)在许多病毒性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高敏感性和特异性,但对于狂犬病的诊断并不是首选方法。原因在于狂犬病毒在人体内的复制周期相对较慢,在早期症状出现时通常难以通过核酸检测到病毒。
3.狂犬病的确诊通常依赖于脑组织的直接荧光抗体试验。这种方法需要在实验室对被怀疑动物或人的脑组织标本进行检测,寻找狂犬病毒的抗原。还可以通过血清学检测,如检测狂犬病毒抗体来辅助诊断,但这些方法对于活体患者的早期诊断也有一定局限性。
4.在临床实践中,对于被怀疑暴露于狂犬病毒的人群,通常采取预防性的狂犬病疫苗接种和免疫球蛋白注射,而不是等待核酸检测结果。这是因为狂犬病一旦发病,几乎无法治愈,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核酸检测并不是诊断狂犬病的常规手段,主要依赖于脑组织的直接荧光抗体试验和血清学检测。在出现狂犬病暴露风险时,应当及时进行疫苗接种和免疫球蛋白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