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蔚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普通外科
一、定义及病因
1.脱肛:又称直肠脱垂,是指直肠粘膜或整个直肠壁从肛门口脱出。主要原因包括长期便秘、腹内压增高和盆底肌肉功能异常。
2.痔疮:是指肛管和直肠下段的静脉丛发生扩张和曲张。主要原因包括便秘、久坐久站、饮食不当和遗传因素。
二、症状表现
1.脱肛:
脱出物:脱垂时可看到肿块从肛门脱出,初期排便后自动回缩,严重时需要手动复位或无法复位。
排便困难:可能伴随大便失禁或排便障碍。
疼痛:早期无明显疼痛,长期脱垂会引起局部不适和疼痛。
2.痔疮:
便血:无痛性鲜红色便血是内痔的主要症状,外痔则较少出现便血。
肿块:肛门周围可触及柔软肿块,内痔在排便时脱出,外痔则长期存在。
疼痛:外痔尤其是血栓性外痔可引起剧烈疼痛,内痔一般无显著疼痛但可能引起瘙痒和不适。
三、诊断与检查
1.脱肛:需进行直肠指检和肛门镜检查,有时还需行排粪造影检查以评估脱垂程度。
2.痔疮:通过肛门镜检查能够直接观察到内痔,外痔则通过视诊和触诊即可确诊。
四、治疗方法
1.脱肛:
保守治疗:包括饮食调节、增加纤维摄入、改善排便习惯等。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病例,手术如直肠固定术、肛门修补术等是常见选择。
2.痔疮:
保守治疗:包括温水坐浴、使用药膏和栓剂、改变饮食和生活习惯等。
手术治疗:例如痔切除术、痔疮硬化疗法和环形痔切除术等,适用于严重或反复发作的病例。
注意及时就医诊治。拖延治疗不仅会增加痛苦,还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