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宁副主任医师
南京脑科医院 中医科
1.实证与虚证:
实证一般表现为急性起病,腹痛剧烈。常用通里攻下法,药物如大黄、芒硝。
虚证多见于慢性或反复发作,伴有乏力、面色苍白。宜补气通便,使用党参、黄芪等。
2.寒热辨证:
寒证表现为腹部冷痛、喜暖怕凉。常用温阳散寒的方剂,如附子、干姜。
热证则有腹痛拒按、口渴、小便短赤。宜清热导滞,用黄连、黄芩。
3.气滞与血瘀:
气滞型多因情志不舒导致,症见胀满疼痛。采用行气止痛药物,如木香、枳壳。
血瘀型表现为固定刺痛,可能伴有舌紫暗。用活血化瘀药如丹参、赤芍。
4.湿热蕴结:
常见于感染性因素引起的肠梗阻,症状包括腹胀、便秘、恶心。宜利湿清热,药物如薏苡仁、猪苓。
合理的中医治疗需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辨证施治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