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宝玉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神经内科
1.血液流动受阻:血液流动不畅时,容易形成血栓。临床上,约30%的患者有凝血功能障碍,如凝血因子缺乏或抗凝血酶减少。这些情况导致血液流速减慢,从而引发血栓形成。长期卧床、手术后康复期以及妊娠晚期等状态下,血液循环减缓,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2.血液成分异常:某些疾病或药物会改变血液成分,使其更易凝固。例如,红细胞增多症会导致红细胞数量增加,从而使血液黏稠度升高。口服避孕药和激素治疗也会增加血栓风险,研究显示,使用口服避孕药的女性患病风险增加4倍至6倍。另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也可能导致血液成分变化,引发血栓。
3.血管壁损伤:血管壁损伤后,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在伤口处,形成血栓。外伤、感染、手术操作等都可能引起血管壁损伤。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会损害血管壁结构,增加血栓形成的几率。
为了避免颅内静脉窦非脓性血栓的形成,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卧床,多进行适量运动,必要时采取药物预防。同时,患有慢性疾病或存在其他高危因素的人群需要特别关注血栓风险,并定期进行健康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