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宁副主任医师
南京脑科医院 中医科
1.黄曲霉素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真菌在潮湿温暖环境下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通常存在于储存不当的花生、玉米、大米等粮食中。当食品受到黄曲霉菌污染时,黄曲霉素会随着加工进入花生油等食品中。
2.黄曲霉素的主要类型有B1、B2、G1和G2,其中B1是毒性最强且最常见的一种。研究表明,其毒性是剧毒氰化物的10倍以上,对肝脏损伤尤为明显,可导致急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
3.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黄曲霉素列为一级致癌物质。长期低剂量摄入可能引发慢性中毒,包括免疫系统抑制、生长障碍等问题,而短期高剂量摄入则可导致急性中毒,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等,严重时可能致命。
4.黄曲霉素的检测标准非常严格。各国都有相关法规限制其在食品中的最大残留量。例如,中国国家标准规定花生、玉米等食品中的黄曲霉素B1含量不得超过20微克/千克,花生油不得超过10微克/千克。
5.预防方面,可以通过控制食品的储存条件来减少黄曲霉菌的污染风险。保持干燥通风的储存环境,及时清除霉变的食物,并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保持干燥和适当的储存条件是预防黄曲霉素污染的关键。一旦发现食品可能受到污染,应立即丢弃,以避免对健康造成不必要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