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心理应激:强烈的心理压力,如生活中的重大变故、失业、亲人离世等,可能导致个体将心理问题转化为身体上的不适。例如,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的人群中,腹痛、头痛或胸闷等症状较为常见。
2.情绪障碍:焦虑症和抑郁障碍患者更容易出现躯体化症状。统计显示,50%以上的抑郁症患者报告有慢性疼痛、乏力、胃肠道不适等身体症状,而不是单纯的情绪低落。
3.过度关注健康:有些人在身体感到轻微异常时,会过度担忧自身健康,从而加重症状的感知。这种现象在患有健康焦虑障碍或曾经历过严重疾病的个体中较为普遍。
4.文化与家庭影响:部分文化背景或家庭教育使得个体倾向于通过身体症状表达心理需求。比如,在某些社会中,直接表达情绪被视为不成熟,个体便可能更多地将内心压力表现为身体的不适。
5.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表明,长期高水平的皮质醇分泌(应激激素)会干扰神经系统信号传递,继而引发各种功能性躯体症状。
6.缺乏适当的情绪调节方式:不会主动识别和表达情绪的人更容易通过身体症状代偿性地“宣泄”内心压力,这在性格内向或回避型人格特征的人群中更为明显。
7.医源性因素:频繁就医但无法确诊的经历可能强化个体对身体症状的敏感性,逐渐形成对躯体化症状的自我认定。
避免这些症状的发生需要重视心理健康管理,多去识别和调节自身情绪,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若症状持续且严重,应尽早寻求专业帮助以明确诊断并进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