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涛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中医科
1.黄痰的意义
黄痰通常是炎症反应的表现,提示呼吸道中可能存在中性粒细胞的浸润。以下几点需要关注:
若伴有持续高热(体温大于38.5℃)、呼吸困难或胸痛,需要警惕细菌感染可能,如社区获得性肺炎。
痰液颜色加深、量增多,可能是感染加重的表现,应尽早就医检查,明确是否需要抗生素治疗。
2.发热的评估
发热是身体对感染的免疫反应,需评估发热程度以及持续时间:
轻度发热(37.3-38℃)可以通过适当休息和补充水分缓解,多数为病毒感染引起,通常无需特殊药物治疗。
高热(≥38.5℃)可使用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但用药前需排除禁忌证。若伴有寒战、意识模糊或皮肤出现异常出血点等,可能提示严重感染或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需立即就医。
3.出汗的原因
出汗可能与退热过程、机体代谢增加或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增强有关:
若在睡眠中频繁出汗,可能提示结核病等慢性传染病,也需注意体内其他炎症状态。
大量出汗后容易导致电解质紊乱,应补充足够的水分,可饮用含盐分的电解质溶液。
4.居家护理建议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过冷或过热的环境。
饮食清淡,避免辛辣、油腻,以减少呼吸道刺激。
注意监测体温和症状变化,及时记录每日体温波动及咳嗽程度,以便后续诊断参考。
若症状持续加重或超过一周未见好转,可能涉及较复杂的病因,如支气管扩张、肺脓肿等。此时需尽早完善血常规、C反应蛋白、胸部影像学等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并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