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文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肿瘤科
1.常规检查频率
手术或治疗完成后,前两年的复查周期通常为每3至6个月一次;第三年至第五年改为每6至12个月;五年后若无复发,可每1至2年进行随访。具体方案需结合患者的病理分期及治疗效果调整。
2.血液检查
检测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9-9(CA19-9)等。这些指标的升高可能提示疾病复发,但需结合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3.影像学检查
(1)腹部和胸部CT扫描:用于评估手术区域及远处器官是否存在复发迹象或转移病灶。
(2)内镜检查:每年建议进行一次胃镜检查,特别是对于残胃患者,这有助于早期发现局部复发。
(3)超声内镜:必要时可辅助评估残胃壁或淋巴结的状况。
(4)PET-CT:适用于怀疑全身范围转移但传统影像未见异常的情况。
4.病理组织活检
对于影像学或内镜检查中发现的可疑病灶,应进行活检以明确诊断。
5.随访内容的全面性
除了实验室数据和影像检查,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症状变化,如出现不明原因的腹痛、体重下降或贫血等问题。营养状态和心理健康也是评估的重要环节。
6.特殊情况下的加强监测
若术后病理分期较晚(如III期或IV期),或患者存在其他高危因素(如淋巴结转移数量多),需要考虑更密集、更全面的随访。
规范的复查不仅能帮助及时发现潜在风险,还能指导后续治疗策略的调整。